我国有房颤患者近千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新发患者人数仍在持续攀升,35岁以上居民房颤患病率达0.7%,房颤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患了房颤一定会有症状吗?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后还会复发吗……记者就此医院吴书林教授。
并不是所有房颤患者都有症状
房颤显著增加脑卒中、心力衰竭等不良结局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伴有房颤的脑卒中患者深陷医疗花费高、住院次数多、住院天数长的困境,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
吴书林介绍,并不是所有的房颤患者都有症状,有的有症状,有的无症状,有症状的患者主要是心悸、气短,随着可穿戴设备的普及,临床上这个检出率还是很高的。还有一部分患者首先是在神经科或者因为中风急诊随后才检出房颤的,这个比例占20%左右。“这个比例并不高,所以我们现在还是要加大力度宣传,提高房颤的知晓率,要号召大家有意识地主动去检查。”吴书林表示,对于这部分病人,在中风的危险因素暂时缓解或者解除之后,还需要进行系统的检查,如心电、心脏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抽血等生化检查后确诊是否房颤,如果有抗凝治疗适应症需及早考虑抗凝治疗,或者采取一些针对性治疗。
吴书林提醒,以下这些人群需要特别警惕房颤:有心悸症状、年龄大于60岁的群体,合并有基础心脏病的、有甲亢疾病的,这些人群需要高度重视,应该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或者是可穿戴设备的心电监护。
做过手术也可能复发,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有了新选择
临床中,很多患者都有这个疑问——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有复发的可能,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预防复发呢?
吴书林介绍,复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使是做过手术的,阵发性房颤复发率大概是10%,持续性房颤复发率大约是20%。其次,合并了心脏病或者心肌纤维化的人也容易复发。另外,老年人由于年龄大,心肌纤维化,如果合并多种心血管疾病或者其他的疾病,复发率就会高一些。“复发对病人的打击较大,所以我们需要跟患者充分沟通,以患者为中心,决定下一步治疗是药物还是消融,还是综合治疗。”
首都医科医院马长生教授介绍:“我国房颤管理面临临床确诊率和患者患病知晓率较低,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欠规范等挑战。这些临床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就无法获得一个理想的临床结局。3月19日,抗心律失常药物迈达龙盐酸决奈达隆片正式在中国上市,用于有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病史的窦性心律患者,减少因心房颤动住院的风险。该药物的上市进一步满足中国房颤患者用药需求,开启了中国房颤治疗的新局面。”
75岁的王奶奶(化名)近期由于频发心悸和胸闷被医生诊断为房颤,需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考虑到常规的药物需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调整剂量,且由于容易引起甲状腺、肺部等不良反应需长期监测。同时,患者年纪偏大,需服用多种药物,在药物选择上应选取更为便捷的药物,确保患者不易漏服。
记者了解到,为了帮助确诊为阵发性/持续性房颤的患者缓解症状、预防心血管及卒中事件再发、提高依从性,“迈动心生患者关爱项目”于今年3月在全国启动,现已开放申请,为符合申请条件的患者提供用药及复诊提醒、患者教育及长期用药保险支持等服务。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青梅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霞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