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本报记者经过多路采访,摸清了一些热点消费陷阱的脉络,在此给广大消费者提个醒,各类消费注意留存证据,谨防上当。真上了当,一定要积极维权。
3.15记者调查:保健品转战网上,介绍病友购买能挣“推广费”
“心脏病、肝硬化、颈椎病、甲亢等二十余种疾病,大部分疾病经过10次治疗就可见效,治愈率大都达到了90%……”,一款生物电共振治疗仪的介绍中对产品进行着这样的描述。
李嘉制图
类似的宣传语在一款浓缩果蔬食物中同样出现:“急性炎症、慢性炎症、所有血液问题、所有皮肤问题、减肥和祛斑等都有功效。”
3月1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表示,保健市场乱象多、危害大,尤其是,企业对保健品的虚假宣传成分不少,对老年人和儿童危害大。未来要改革现有的保健品注册制度,更多地由企业自我申明、自我承诺,实事求是,不得夸大。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曾经老年人频繁进出的保健品门店处于关门状态,销售方式则以商城形式转移到线上。一些保健品公司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