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独厚,得地独精
崂山是一座名山,驰名中外,这一点毋容置疑。但崂山为什么出名,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故而有人说,崂山的出名,是因为这里是东海岸上的唯一一座高山。其实不然。唐代大文学家、大哲学家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说是一座山是否有名,与高矮无关,与是否在海边更无关,有关的是这座山上是否住着神仙。在山东,有这样一名谚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意思是说,虽然泰山云淡山高但不如崂山。而泰山之所以不如崂山,缘于崂山因“九宫八观七十二庵”而被称之为“灵异之府”“神仙之宅”。一句话,崂山有名,缘于山上有“仙”,而且多“仙”,而崂山多仙,与道教“天地万物皆有神灵”有关。众所周知,道教以为天地万物皆有神灵,故而举天地、斗阙、星宿、三界、四极、五方、八位、山川为神,举忠孝、和顺、仁信之人为仙,并承袭上古宗教思想与祭祀制度,遵天法祖,崇德报本,奠定了崂山多神多仙的基础。而太清宫作为众神群仙的聚合之地,千百年来,历经苍海桑田,仍然住着神,居着仙。我曾领略过泰山的雄伟,阅读过*山的秀美,也曾感受过华山的险峻、庐山的神秘,但崂山独树一帜的仙风道骨,每一次来,都有每一次的感受。初来崂山时,我对太清宫门口的那副对联颇有疑义。虽然这付对联仄起平收,音调和谐“超凡”对着“脱俗”,“入圣”对着“归真”,可谓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就其修辞技巧而言,无可挑剔,但以为先“此地”后“吾门”,以为颠倒了顺序,故而笑着摇了摇头。进门后的那堵照壁墙,青瓦飞檐,正面镶着一个“寿”字,背面嵌着一个“福”字,以为是祝福的传统表达方式,便未做停留,匆匆而去。转过照壁墙,面积不大的太清宫,占地不过三万平米,建筑不多,只有三座主殿、四座配殿、还有住着道士的坤道院。我曾进过不少的寺庙,进过不少的道观,千篇一律的左钟楼右鼓楼没有让我感到新奇,主殿、配殿的神仙也没有让我感到新鲜,倒是三清殿前的那堵照壁墙,让我想起了蒲松龄,想起了《崂山道士》;三官殿里的那株山茶树,让我想起了《聊斋志异》,想起了美若天仙的花妖小香玉;三皇殿门外墙壁上镶嵌的那方据说是成吉思汗的圣旨碑,让我想起了金庸先生笔下那位嫉恶如仇、除暴安良的丘处机。除此之外,似乎没有其他的收获。倒是盘山公路上,以道家八卦串联起来的七七四十九个弯道,让我感受到了道教的神秘。三年后,当我再次来到崂山,再次走进太清宫时,太清宫门槛上的对联没有改变,依然是“超凡入圣须向吾门求觉悟;脱俗归真此地更宜门玄津”,但我从它的“须向”与“
更宜”中,读出了它的自信与霸气。不是吗?若要“求觉悟”只此一家,要“问玄津”别无他“店”;不进“吾门”,休想“求”得“超凡入圣”的“觉悟”,不来“此地”难得“脱俗归真”的“玄津”。而现在想来,它自信有自信的理由,霸气有霸气的道理,因为它的自信,它的霸气,缘于它把“返本复初”、“死而不亡”的理论,贯彻到人们的生活之中,达到了既不离生活而又升华生活的目标,缘于它归真返朴的价值取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人获得更合乎人性的人生体验,获得圆满的人生。迎门的那堵照壁墙,依然青瓦飞檐,正面的那个“寿”字,背面的那个“福”字,依然存在,依然镶嵌在古风的墙上,但这两个普通的字,镶嵌在这里,在我的眼里已不是普通的祝愿,而是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进了儒家诸事如意、追求人生完美的祝愿,融进了道家“不请福而福来,不攘祸而祸去矣”的理念,把“人在道中,道在人中”巧妙地融进了人们的追求之中,让人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中,产生对神灵的敬仰,达到“天”“地”“人”三者共生共存的合谐,体现出中国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互补。第一次来这里时,发现这里既有先天的神,也有后天的仙:三清宫里供奉的玉清、上清、太清,他们是先天的神;三皇殿、三官殿分别供奉的伏羲、女娲、神农和唐尧、虞舜、大禹,这六位人文祖先在多神的道教中做了仙;元辰阁、元君阁、吕祖庙、关岳祠,既有先天的北斗众星之母、灵验九州的天仙玉女,也有劝人积善除邪尽忠行孝的吕洞宾,还有义簿云天的关羽、精忠报国的岳飞……再次走进这座古色古香的庙宇殿堂,它除了独具匠心的建筑风格,展现出华夏民族悠久历史的渊源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蕴涵外,让我更多的是体会到了道家的思想:从布局上看,暗含着“阴阳平衡”的思想、隐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从结构上看,暗含着“五行相克相生”的思想、“道生万物”的思想,就连“汉柏凌霄”的也“三树一体”,暗含着“道法自然”的思想。两次来到这里,无论顿足还是漫游,无论从前走到后,还是从后踱到前,或者从左转到右,从右逛到左,我都会看到:汉柏盘根错节,遒劲斑驳,穿越了历史的时空;唐榆盘曲如龙,枝繁叶盛,阅尽了历史的沧桑;而宋代的银杏,傲然挺立,直指苍穹,让人肃然起敬,无限敬仰!而宫院殿前的香炉,青烟缭绕,上香祈福的善男信女,一个个心怀虔诚,祈求上苍的庇佑。其实,在我看来,如若怀一颗恬淡之心,拥一份素朴之情,淡定一个虚怀若谷、宽容谦逊、清静蒙尘的心灵,不为红尘俗事羁跘,远离不幸与纷争,心中永存一片净土,不用烧香磕头,也能得到神灵的垂青。没有走出太清宫时,我就想:为什么秦始皇要来这里问神,汉武帝要来这里寻仙,唐明皇也要派人来这里炼丹?为什么那位参破红尘而弃官入道的张廉夫,踏遍了山山水水最终在这里结草修庵?为什么历朝的高士道人,千里迢迢要跑到这里来隐居潜修,谈玄论道,著书立说?为什么历代的文人墨客都会在这里留下无数的诗文题刻?为什么……我带着这样的疑问,两次在山里的峡谷深壑中穿行,两次在山里的崎岖小路上盘旋,每一次走到山腰,山腰的云雾告诉我,这里飘逸;每一次走到山顶,山顶的凌云告诉我,这里无际;每一次登上一座奇峰,奇峰告诉我,这里空旷;而遇到每一棵古松,遇到每一棵小草,古松和小草都会告诉我,这里厚重,这里清幽……就连叮咚的清泉、跌落的飞瀑、潺潺的流水也会告诉我,这里清雅,这里虚无,,这里深邃这里超然……正如明霞洞门柱上的对联所言,这里“得天独厚,得地独精”。赞相关美文阅读: